盲品不是品酒的最高境界

在英国爱丁堡科技节上,研究人员做了一项关于葡萄酒价格与其口感关联性的实验调查。结果为,大部分葡萄酒消费者在盲品时,难以辨别低价酒与高价酒的口感。对于消费者而言,在盲品时,一瓶普通葡萄酒的口感与价高六倍的葡萄酒口感差别不大。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都以市场为导向,现实市场环境的恶化有时候会迫使酒庄根据市场需求改变传统的酿造工艺,调制适合消费者需求的红酒,以适应市场潮流。因此,在没有任何限制和提示的情况下,要准确无误地盲品出一款陌生葡萄酒的年份、品种及产区等信息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样的推测也越来越没有意义。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各个国家之间加强了葡萄种植技术的交流和学习,很多种植条件正被科技的力量所改变,产地特征已经模糊,依靠盲品来推测其出产国越来越困难了。对于一个专业的品酒师来说,盲品的训练主要培养的是分辨葡萄酒优劣的能力,而不是为了猜测年份、品种及产地,可惜的是,现在许多爱好者一知半解,一些酒商故意误导,将盲品渲染成品酒的最高境界。对于爱好者没必要去到国际大赛上做评委评论酒,或者做品酒师,被酒检验,盲品就可以作为一个娱乐游戏的项目了。

  盲品在国内缺少公信力

  中国葡萄酒的热潮催生了盲品的兴起。时至今日,几乎任何一个生产葡萄酒的国家都会将产品出口到中国,盲品也沦为葡萄酒商的宣传阵地。不可否认,盲品不但能够吸引众多的葡萄酒爱好者,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人气,同时也会引起媒体的注意,扩大品牌的影响力,促进销售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市场公关活动。不过,不容忽视的是盲品的组织者更多的会介入酒商的赞助。如何剔除不必要的评选干扰,成为制约盲品会公信力的重要因素。

  国内在盲品规则上没有统一标准,造成各个盲品会鱼目混珠,各玩各的,缺乏行业指导和规范。独立酒评人朱立农认为,无论从组织方实力,还是体系制度,当下国内盲品都不成熟,亟待完善。在当下国内很多评比会上,“大杂烩”、“鱼目混珠”的现象比比皆是,新世界与旧世界的红酒放在一起,不同产区、风土出产的各异层次葡萄酒拿来进行对比,诸如此类,在不少评选比赛上也是屡见不鲜。因而建立一套比较完善而成熟的评比体系才是盲品在中国健康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