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酒商建立电商渠道并不是转移阵地,而是基于当下行业形势的新探索

在捷克待了20多年的谢敏(化名)这是第一次参加糖酒会,她期盼着能够招到全国各地的葡萄酒经销商。因为国内前几年火爆的葡萄酒市场,她从捷克回国开始做葡萄酒市场,利用多年的关系,她拿到捷克一家葡萄酒企在中国的独家代理权。

  “以前我不走大众消费市场,但是去年市场变了,我们以前的客户大多是针对国企等,大多数是公务消费,主要做高端葡萄酒这一块,但是去年‘国八条’公布以后,这种传统的渠道越来越难卖出去。”她无奈地告诉记者。

  在整个葡萄酒业的寒冬里,谢敏不得不选择转型大众消费来拯救自己的企业,同时她调整自己的产品线,实现中高低端全面覆盖。

  不仅仅是谢敏的选择,作为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首个跨入“亿瓶俱乐部”的卡思黛乐同样将2014年定位中国葡萄酒个人消费元年。在进入中国市场8年之后,卡思黛乐亚太区总裁毕杜维表示:“在未来的一年里,葡萄酒市场必须把新的增长希望寄托在新兴的个人消费需求之上。”

  大部分和谢敏一样的酒商开始研究走经销商渠道,怎么能够让经销商卖自己的产品,怎么让经销商亦赚到钱。由于此前并没有过多经验,她说:“现在我主营的葡萄酒价格在60元左右,若是省市代理建议价格增加20%-30%;考虑到房租、人力等成本,终端店增加50%-80%,酒吧等夜场增加250%-350%。”

  面对大众消费,最重要的一方面则是渠道。对于习惯于通过品鉴会等方式吸引高端消费者的传统葡萄酒渠道,要面对大众消费,则面临着渠道重构的现实窘境。

  此前,以专卖店、酒窖为载体,成为中国葡萄酒高增长时期的典型特征。一位业内人士这样算账,“开设这样的专卖店,前期投入费用大概在60万至70万元,而一线城市可能达到百万,除去日常开销、人工工资等,每年要盈利就要实现百万元以上的销量,如果放在前几年,这些成本通过团购等渠道可以收回来,但是近一两年团购销量锐减,很多专卖店走入困境。”

  值得关注的是,酒窖作为葡萄酒行业曾积极探索的一种商业业态、推广品牌展示的先锋力量之一,现在却陷入了严峻的经营困境,全国各地不同程度的出现了酒窖关门潮。

  “国内葡萄酒企业还比较关注零售终端渠道的建设,国外的葡萄酒,特别是一些高端产品在零售终端的渠道上更是乏力,对于葡萄酒专卖店的渠道形态,亦不能再高高在上,应该逐步走向多元、惠民和小微三大方向发展,减少面积,丰富产品,贴近大众消防,通过购买产品的便捷性、周到的服务,适应大众阶层的产品消费方式。”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此外,电商以扁平化的方式直面消费者,成为酒商眼中的解决渠道制约的重要方式。目前,大多酒商建立电商渠道并不是转移阵地,而是基于当下行业形势的新探索。由于娇贵、易碎、需要恒温等特定储存条件,物流条件、成本等就成为要考虑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