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葡萄酒产业陷入生死困局,未来ST中葡又将何去何从?

  中信入主,仍未扭转局势

  ST中葡的前身是新天国际,后因经营不善,几欲退市,2009年中信入主,更名为中信国安葡萄酒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ST中葡。ST中葡主营酒业及农业,2011年年报显示,酒类收入占总收入的88.96%,毛利率为48.6%;农业占比11.04%,毛利率仅10.71%。也就是说,中葡主要收入来源于酒类。

  有葡萄酒行业知情者透露,即使有中信国安这么强大的财团介入,似乎也只是杯水车薪。据了解,中信国安入主之前,ST中葡早已负债累累,中信国安接手之后,尽管中葡从一两亿元到三四亿元的销售额在持续增长,但是三角债等各方面问题让企业运转步履维艰,亏损是一直的主题。

  据业内人士分析ST中葡的优势,首先是中葡拥有3.6万亩优质葡萄园,另外有12万亩“公司+农户”模式的葡萄园。这些优质葡萄园位于世界上最富盛名的优质葡萄产区之一,有点傲视群雄的意味。

  尽管中葡拥有大量优质葡萄,但在多家葡萄酒上市公司中,其毛利率垫底。在酿造葡萄酒的原料方面,公司也未能充分利用。由于产能不足产量受限,公司被迫将一些过剩的优质葡萄原料卖给张裕等竞争对手,而且售价并不理想。也就是说,公司尽管占据了优质葡萄园等重要资源,却没有优质葡萄定价权。

  推广过甚,资金补给无力

  8月8日,中国酒业协会葡萄酒分会秘书长王祖明在烟台举行的“2014中国葡萄酒论坛”上表示,自2010年起葡萄酒行业增速减缓,到2012年、2013年行业出现逐渐下降的情况,通过酒业协会调查的50个企业数据显示,产量下降17.31%,销售收入下降33.45%,利润下降43.98%,行业出现整体下滑。

  在行业纷纷埋怨限制“三公”消费和各种“限娱令”的集体怨声载道之下,对于国产葡萄酒企业来说,难道就真的再无他法挽救处于寒冬期的中国葡萄酒了吗?

  原中信国安葡萄酒业股份有限公司销售部负责人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之所以出现严重亏损,除了中信入主前企业本身的历史遗留问题重重,虽然中信具备强大的资金支持,也在不断地补给中葡,但结果仍然差强人意,根本原因在于葡萄酒企业本身内力不够,这体现在葡萄酒生产、宣传、销售等各个环节。对于大型葡萄酒企业,用于外联和宣传的费用必不可少。

  像张裕这样的龙头企业,无论平面媒体还是户外广告都不难看到。但为何偏偏业内人士认为中葡的广告费用过多?与其广告投放带来的曝光率相悖的是,业内分析人士却多以不了解为由,拒绝向记者解释中葡连年亏损的原因。

  内部供应,体验馆难维持

  一位不愿具名的酒水营销专家告诉记者,中信从融资、销售渠道等方面给予中葡大力支持,中信金融部门内部招待一律使用尼雅系列高档葡萄酒。但受国家限制“三公”消费政策影响,这一既有渠道显然受到了影响。此外,其尼雅系列普遍价格偏高,新形势下丧失了原有渠道的高价酒市场前景可想而知。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酒庄酒始终存在性价比低的问题,生产成本高,国内土地政策以及劳动力成本都将酒庄酒价格抬到了一个让普通消费者望尘莫及的层面。这几年,像许多大型葡萄酒企业一样,中信国安旗下的中葡也在各地与经销商联合建立起了许多类似会所性质的体验馆,目前其各种成本高企,难以自负盈亏。

  相关业内人士透露,从今年一季度开始,完成股权变更、打通资金通道的新国安开始招兵买马、全面扩张,也在寻求市场发展的新机遇。这是否意味着中葡也将获得大量资金支持还不得而知。按照现在公司的规模及生产经营状况,中葡的成品酒年销售收入要达到5亿元方可实现主业盈亏平衡;要想实现整体盈亏平衡,酒类收入需要大幅超过5亿元才行。2011年酒类收入仅4.6344亿元,稍低于5亿元,净利润(包括农业)亏损1.8365亿元,中葡整体扭亏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