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宿义-中国首席白酒品酒师风采录

 张宿义-中国首席白酒品酒师风采录

 
  
 
  现任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酒体设计总工程师、酿酒专家技术委员会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连续三届国家级白酒评酒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酿酒大师。
 
------------------------------------
  
 
  2011年10月10日,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酿酒大师”颁奖盛典在北京举行。此次共评选出酿酒大师43名,泸州老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张宿义名列其中。
 
  烤酒坊里的“张大学”,融合经验与科学
 
  1989年,张宿义背上行囊,千里迢迢从川北苍溪县来到四川轻化工学院(现四川理工学院)。这位18岁的少年满怀热血,选择了发酵工程专业,“民以食为天,干这行,一定有前途”。
 
  大学四年,张宿义去过白酒厂、啤酒厂实习,对酿酒行业有了初步认识。传统的酿酒技艺充满了神秘,而且经久不衰,这更激起了他的兴趣。
 
  1993年,毕业的张宿义选择来到中国浓香型白酒的发源地——泸州老窖工作。
 
  那一时期,行业内酿酒师的学历还普遍偏低,更多是“靠经验吃饭”。像张宿义这样的“科班生”,在当时泸州老窖的几千工人中屈指可数,因此生产组的工人们都喊他“张大学”。“到今天,他们都还是这样叫我的呢。”他会心地笑道。
 
  理论知识最终还是要落实到生产操作中去,张宿义开始了自己的酿酒之路,“从最简单的起窖、挖糟等入门动作学起,再逐渐去领悟上甑、摘酒等相对复杂的工艺”。每个环节都蕴含着酿酒前辈们总结的宝贵经验,无论对酿酒操作还是工人师傅,他在学习过程中都怀着敬畏与尊重。
 
  俗话说“没有三百斤毛毛力,不要进烤酒坊”,但这位刚从学校出来的年轻人从体力上来说不成问题,因为在农村长大的他早习惯了力气活。
 
  努力、用心地学习,加上已有的理论知识,学起酿酒来事半功倍。
 
  一年多后,张宿义只要一捏酒糟,就知道糠壳、粮食、水该加还是减;一尝刚蒸馏出的酒,就知道生产过程中清洁做没做好、哪个环节该调整。
 
  所以,当张宿义主动请缨担任大组长之时,当时的生产部副部长、也是张宿义师傅的余祥辉当即拍板,“这个徒弟我很欣赏,懂专业知识,学习酿酒也踏实肯干,一个生产组交给他没问题”。
 
  张宿义成了泸州老窖历史上第一位“科班”酿酒生产大组长,不久后也为理论知识和传统经验的融合做出了效果极好的一次尝试。他要管理70多口窖池和25名工人。整个酿酒大组和其他生产组相比,出酒率和优质比率都比较低,工人们的收入又要和班组的生产效益挂钩,这给张宿义带来很大压力。
 
  那段时间,他基本每天都泡在班组里,就像对待孩子一样,细心呵护70多口窖池,详细记录分析每个窖池入窖、配料、发酵、出窖等数据,并不断改进工艺。
 
  苦干大半年后,该酿酒大组酿酒产量从100多千升原酒提升到200多千升,优质酒比率大幅提升。
 
  “虽然资历浅,但我实实在在地干出了好结果,大家还是会认可的。更具意义的是,自己的理论知识在酿酒生产中大展了一次拳脚。”张宿义说,为那70口窖池做的几大本笔记现在还在,算是给它们建立起了档案库。
 
  靠经验的传统技艺毕竟是感性的,而“科班生”用自身的科学知识可以在神秘感中找出酿酒原理,将经验技巧变成可量化可掌控的生产手段,并且让这门传统技艺不断优化。
 
  多年来,张宿义仅主持、主研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就有10余项,其中6项获得省部级成果奖励。
 
  2004年,由他主研的《国窖酒生产工艺研究》被评为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打破了中国白酒有史以来从未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先例,被行业专家誉为“科技金牌”。 
 
  如今,这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作为863项目负责人,正着手“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社会发展科技领域《固体发酵工艺系统优化与产业示范》的项目,白酒行业仅此一项。
 
  古老技艺有“回马上甑”“看花摘酒”“手摸脚踢”的经验绝技,也有酒体色谱分析、窖泥微生物群落测量的科学手段。经验与科学融合,才能酿出更好的美酒,给人们带来快乐。张宿义,是其中的一个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