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转变发展方式 深化产品结构调整 增强地产酒竞争力

近日,山东省葡萄与葡萄酒协会三届七次理事(扩大)会议在济南召开。会上,胡文效会长作了《主动转变发展方式,深化产品结构调整,增强地产酒竞争力》工作报告,回顾了山东省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十二五”所取得的成就,总结了协会工作,分析了山东省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当前面临的形势,对山东省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十三五”发展进行了展望,提出“十三五”期间主动转方式、调结构、增强竞争力的系列建议,部署了协会2016年工作。

  2015年,山东省葡萄与葡萄酒协会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行业协会管理的决策部署,秉承“服务行业,主动作为”的办会理念,依靠会员企业、服务会员企业,在各位理事、常务理事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各项任务,全省葡萄酒、果露酒、黄酒产业在经济下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的形势下,保持了基本稳定。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回顾总结“十二五”期间山东葡萄酒、果露酒、黄酒产业取得的成就,分析当前的形式,谋划“十三五”基本工作思路,对于做好明年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充分了解了全省葡萄酒产业的现状,我代表三届理事会报告“十二五”以来山东葡萄酒产业的情况及协会工作,并就“十三五”山东葡萄产业以及协会2016年的工作提出意见、建议。

  一、“十二五”简要回顾

  “十二五”期间全省葡萄酒、果露酒、黄酒产业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创新为动力,在企业、政府、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生产经营方式、产品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资源性成本大幅升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形势下,产品产量、销售收入、效益保持基本稳定。现以葡萄酒产业为例简要小结如下。

  1、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

  葡萄酒企业生产经营方式总体由工厂(原酒发酵厂、灌装厂、原酒发酵+灌装厂)式向庄园(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葡萄酒文化旅游一体化)式转变,且区域酒庄集群正在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度显著提升;葡萄栽培机械化管理、葡萄酿酒信息自动控制逐渐推广应用;葡萄酒庄园和葡萄酒文化博物馆渐成居民文化旅游、休闲观光新去处,酒庄旅游收入成为重要组成部分。

  鲁东沿海产区酒庄集群快速发展。在烟台开发区占地6200亩的张裕国际葡萄酒城项目,按计划推进,继张裕卡斯特酒庄之后,张裕旗下丁洛特葡萄酒酒庄和可雅白兰地酒庄主体建筑基本完成。蓬莱产区已经建成和在建的酒庄共有24个,中粮君顶酒庄、国宾酒庄、瑞枫奥塞斯酒庄、苏各兰酒庄等一批特色酒庄声名鹊起。目前在建葡萄酒庄8个,签约酒庄10个。其中拉菲、仙谷、名人、楚博、文成5个在建酒庄按计划顺利推进。蓬莱产区以高档精品酒庄为旗帜,带动整个产业向集群化和国际化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乳山台依湖酒庄生态文化区规划30000亩建设300个酒庄项目进展迅速;烟台瀑拉谷新建庄园集群快速发展。

  鲁中南山区酒庄建设开始起步。泰安岱岳区“泰山南麓葡萄酒产业规划”已有“盛世仁和”等四家酒庄落地,枣庄汉诺酒庄、平阴卓雅轩酒庄、济南凤凰谷瑞邦酒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日照太阳城酒庄已开始规模酿酒;鲁西北黄河故道地区德州奥德曼酒庄区域影响力增强。

  至目前,山东省已建、在建葡萄酒庄园达74家,酒庄已成为山东葡萄酒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栽培、酿酒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升。蓬莱特色葡萄园建设标准化,通过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考核验收,被授予“国家(葡萄栽培综合)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新建葡萄园地实现了良种化、栽培科学化、水肥管理一体化等。至目前,在半岛地区部分酿酒葡萄园区实施了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管理;规模以上企业的破碎除梗、榨汁发酵、陈酿、过滤、灌装等葡萄酒酿造设备和质量管理仪器条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企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营销渠道、营销模式(经销商、直销和电商)实现创新性变革,线上线下结合渐成趋势。

  2、葡萄品种及葡萄酒产品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红色品种有:赤霞珠、蛇龙珠、品丽珠、梅鹿辄、西拉、烟73、烟74、紫大夫、小味儿多、马瑟兰、桑娇维赛、宝石、威欧妮、公酿1号、北醇等。红色品种约占75%,主栽红色品种:赤霞珠、蛇龙珠、梅鹿辄、品丽珠。

  白色品种有:贵人香、霞多丽、威代尔、雷司令、小芒森等。白色品种约占25%,主栽白色品种:贵人香、霞多丽。

  葡萄酒产品结构、品种类型更加多样,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酒庄酒占比增长,普通餐酒类型更加多元,由干型酒主导市场向干型、半干型、半甜型、甜型酒转变,由陈酿型酒主导市场向陈酿型、新鲜酒转变,起泡型、加香型、加强型、葡萄蒸馏酒、白兰地、配制酒逐渐发展。

  3、产业规模实力增强,产量、效益基本稳定

  酿酒葡萄栽培面积达到52.23万亩(其中本土25.13万亩、外埠基地27.1万亩);葡萄酒企业达到221家,分布在全省15地市;产业从业人员达3.5万人(不包括流通环节),后备高层次劳动力资源丰富,山东有十所大学设有葡萄酒专业(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齐鲁工业大学、青岛大学、烟台大学、鲁东大学、滨州医学院、泰山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济南大学泉城学院)。

  十二五期间,山东省葡萄酒产量、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在资源性成本大幅升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形势下保持基本稳定,近5年葡萄酒产量、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如下表。

主动转变发展方式 深化产品结构调整 增强地产酒竞争力

  4、产业发展出现新的趋势

  山东境内企业分布更加广泛,涵盖15地市,葡萄酒企业仍然主要集中在胶东半岛,其中烟台地区140家,占企业总数量的63%。新产区初露端倪,除半岛沿海产区外,鲁中南山区(济南、泰安、枣庄、日照等)、鲁西北黄河故道地区(德州、聊城等)开始发展,并有望形成葡萄酒新产区。

  酿酒葡萄种植由“公司+合作社/农户”向公司自有基地种植管理转变,葡萄酒企业种植基地由省内向省外条件适合、土地资源丰富、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大的地区转移(例如:张裕公司先后在北京、辽宁、陕西、宁夏、新疆投资建设酒庄;威龙公司在甘肃投资建设酒堡、在新疆投资建设酿酒葡萄基地)。

  5、充分发挥协会作用,做好服务工作

  “十二五”期间协会在服务政府和企业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例如:

  起草了并配合政府论证了《山东省葡萄酒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起草了《葡萄酒行业准入条件》山东实施细则,并配合政府实施了企业准入审核;起草了《山东省葡萄酒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葡萄酒产业链提升方案》、《山东省葡萄酒产业转型升级指导目录》,提交了《山东省葡萄酒产业现状与对策建议》等。受政府委托组织了品酒师教材编制和品酒师题库开发工作。

  培训推荐了一批人才。通过举办“‘普瑞特杯’山东省第三届葡萄酒品酒职业技能大赛”,经推荐,3人分别获得“山东省轻工行业首席技师”、“山东省技术能手”和“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先后有两人被评为“山东省首席技师”;30余名成绩优异者被推荐申报技师、高级技师。组织了山东葡萄酒庄园名庄评选,有五个酒庄获山东名庄称号,协助十几家企业申报了著名商标等等。

  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协会2014年与新西兰霍克斯湾葡萄种植与酿造协会签署有关葡萄栽培、酿酒、酒文化推广等合作备忘录;2015年与意大利葡萄酒联合会签署了有关葡萄品种引进、技术设备展览等合作框架协议。促进了企业对外交流。

  为服务会员企业,做好协会网站维护、《山东酿酒》内刊编辑出版工作,为会员提供技术交流和产品推广平台。协会被省社会组织管理局评为5A级社会组织。

  二、葡萄酒产业当前面临的形式与山东葡萄酒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进口酒强劲进入中国市场

  葡萄酒生产大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美国的葡萄酒产品已经占据了中国市场较大比重的份额,为众多消费者所认识。随着国家贸易政策的调整,从智利、新西兰进口葡萄酒实现零关税,进口澳大利亚葡萄酒预期实现零关税。这些新世界葡萄酒生产国的产品正在为中国消费者所接受。据中国海关统计,2014年全国进口葡萄酒总量约3.83亿升,比2013年增长1.59%;2015年上半年全国进口葡萄酒总量为1.94亿升,比2014年同期增长13.43%;2015年上半年山东口岸进口葡萄酒4491万升,比2014年同期增加99.5%。

  2、国内兄弟省区政府重视葡萄酒产业发展

  西北地区新疆、甘肃、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得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近五年来发展迅速。新疆形成了天山北坡、焉耆盆地、吐鲁番、哈密、伊犁五大产区,现有葡萄酒生产企业95家,不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会见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时说,发展葡萄酒产业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当地群众就业,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带动旅游产业发展。自治区将专题研究葡萄酒产业发展问题,以成为像法国波尔多、美国加州一样的世界葡萄酒主要产区为目标,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科学规划、发挥优势,抓好种植和工业化生产,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借助市场和品牌的力量,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以点带面、创出品牌、选准领军人物,推动规模化企业与小酒庄同步发展,打造具有新疆特色的葡萄酒品牌、打进国际市场。

  甘肃初步形成了武威、张掖、嘉峪关三大产业基地,培育了莫高、紫轩、威龙、祁连、国风、皇台、敦煌莫高窟、敦煌阳光等葡萄酒重点生产企业。甘肃省把优质酿酒葡萄种植与酿酒列为甘肃优先发展的产业。成立了由省委常委、副省长李荣灿任组长的葡萄酒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宁夏葡萄酒产业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50余万亩,自治区政府专门设立了葡萄产业发展局,将葡萄产业列为全区经济转型升级十大产业之一,进行重点推进,先后制定出台了《中国(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文化长廊发展总体规划》、《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保护条例》、《贺兰山东麓列级酒庄评定管理办法》等一些列法规政策,从产区保护、资金投入、科技支撑、人才培养、市场推介等方面全面推进葡萄酒产业快速发展。

  3、山东葡萄酒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酿酒葡萄原料生产成本较高,葡萄酒产品市场竞争力受到严峻挑战。一是资源性成本较高。山东人均土地面积少,葡萄生产用地成本高;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劳动力资源相对稀缺,葡萄酒生产用工成本提高。二是气候因素导致管理成本增加,山东气候雨热同季,葡萄病虫害综合防治成本增加;应对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防御成本增加;内陆地区冬季需要埋土防寒,增加管理成本。另一方面,葡萄酒产业国际化程度高,葡萄酒生产受国际影响大,进口葡萄原酒价格偏低,企业栽培酿酒葡萄积极性不高,种植酿酒葡萄投入不足。

  (2)葡萄酒产品产区风格特征不突出,产品结构仍不合理。葡萄酒产区划分及立地条件研究工作滞后;葡萄品种老化,葡萄酒酵母菌种单一,对葡萄新品种选育、品种区域适应性及酵母菌新菌种选育的基础研究投入不足,产区产地风格特征不突出,能与国际著名产区标志性品种酒相抗衡的产品,尚未凸显出来,有一定规模的原产地单品种葡萄酒除蛇龙珠、贵人香、霞多丽等特点较突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外,其他风格特征突出的如小芒森等种植规模较小,多品种混酿葡萄酒鲜有能与国际名酒品质抗衡的产品,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从产品结构看,虽然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有效改善,但干型酒比重仍然过大,品质风格雷同并没有根本解决。起泡酒、半甜酒、加香葡萄酒、大众餐酒等适口、适宜年轻人消费、农村市场消费的产品比重还较小。

  (3)高层次专业技能和经营人才不足。葡萄栽培与葡萄酿酒职业技能型人才和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流动性较强,企业对人才培训、培养投入不足。

  (4)葡萄酒产业政策导向不明显。葡萄酒产业集成了葡萄种植、葡萄酿酒与葡萄资源综合利用、葡萄酒文化旅游等一、二、三产业,产业链长,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突出。葡萄酒产业是山东优势特色产业,相对其他农业特色产业,葡萄酒产业(葡萄栽培、葡萄酿酒、葡萄资源综合利用、葡萄酒文化旅游)政策导向不明、支持措施乏力。

  三、“十三五”山东葡萄酒产业及协会2016年工作意见

  针对葡萄酒产业面临的形式和山东葡萄酒产业面临的发展问题提出如下几点意见。

  1、总体思路:

  贯彻十八大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届十三次会议精神,立足山东葡萄酒产业实际,适应新常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依靠创新驱动,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生产生态协调、提高效率效益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题,围绕葡萄栽培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葡萄酿酒生产信息化融合,葡萄酒产品品质(性价比)提升、风格特征凸显,葡萄酒消费文化和葡萄酒营销模式创新,集成社会资源,保持山东葡萄酒产业全国领先水平。

  2、主动转变发展方式

  山东是农业大省,发展葡萄酒产业依然是山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选择之一。丘陵和山地约占山东版图的百分之三十五,不适宜其它农作物生产,这为发展葡萄酒产业提供了自然资源。从近些年济南、泰安、日照等利用山地发展葡萄酒产业的实践看,也证明是可行的。从目前山东葡萄酒产业规模、产区与企业分布、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现状看,葡萄酒产业发展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借鉴中外葡萄酒生产经营方式成功的经验,发展葡萄酒庄园及庄园集群,提高山东酒庄酒总体生产规模,并推进葡萄资源综合利用,延伸葡萄产业链条,创新葡萄酒庄园文化旅游,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综合收益,是实现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有效方式。山东目前仅有七十余家葡萄酒庄园,占葡萄酒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说明转变葡萄酒生产经营方式,仍然是山东葡萄酒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对从事“工厂式”经营的葡萄酒企业,建议考虑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建设自己的葡萄酒庄园。近几年来,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进入葡萄酒产业的企业增多,政府应从制度层面降低葡萄酒庄园市场准入门槛,支持、引导企业投资葡萄酒庄园,是促进葡萄酒产业转方式的重要措施。从酒庄经营的角度,建议准备投资葡萄酒的企业在城市近郊选择适宜酿酒葡萄栽培的小环境,结合当地历史文化特点,建设特色葡萄酒庄园,生产具有地区特色的酒庄酒。

  改进葡萄酒庄园经营方式,促进生态、生产、生活协调。葡萄酒庄园是生产、生活的场所,创新庄园园区生态环境,提高葡萄酒庄园文明水平,是提高酒庄竞争力的必要措施。

  葡萄种植、葡萄酿酒、葡萄酒品鉴推广是葡萄酒庄园经营的三个重要环节,需要练好内功。依靠技术创新,实现葡萄种植良种化、标准化、机械化和葡萄酿酒生产信息自动化;创新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葡萄酒品鉴推广方式,有效推广葡萄酒产品。创新需要人才,山东葡萄酒产业发展亟需一大批葡萄栽培农艺师、葡萄酒酿酒师和品鉴推广职业技能人才;同时亟需融汇葡萄栽培、葡萄酿酒理论、技术的创新型人才。企业应重视专业人才团队建设,加强人才培训、培养,谁拥有一支稳定的、能“打硬仗”的人才队伍,谁就能赢得创新、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3、继续深化产品结构调整

  认真研究市场需求层次结构,审查产品市场定位,确立目标市场,开发生产适销对路、性价比高的产品,转换销售模式,仍然是葡萄酒企业的工作重心。在产品结构调整中,在巩固好已有中高端产品的基础上,应重点面向大众消费,其中青年消费人群是葡萄酒、果露酒市场应引起重视的人群。面向大众,要强化“健康、适口、性价比高”理念,开发新鲜、淡雅的干型、半甜型葡萄酒等;面向年轻消费人群,要强化“新颖、活泼”理念,开发起泡酒、加香葡萄酒、果味浓郁的果酒等。从我省酿酒原料情况如酿酒葡萄种植规模、葡萄园树龄和其他果树资源丰富实际出发,完全可以酿造出高品质、风格特征突出的新鲜葡萄酒、起泡酒、加香葡萄酒、果露酒等大众消费的产品。从过去10年国际情况看,全球起泡酒销量自2002年以来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之势。2013年,全球起泡酒的产量达到176万千升,比2012年增长11%;而起泡酒占葡萄酒总产量的比例也同时上升,从2002年的4%增长到2013年的7%。目前,中国市场消费,起泡酒增长较快。黄酒同样需要深化产品结构调整。黄酒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面向大众消费者,开发健康、适口特点突出的产品。对有的企业建议考虑开发以发酵酒为基酒、配以药食两用动植物组织萃取物的配制酒,以“健康”、“适口”为理念,这类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4、推进产区划分与标准法规建设

  突出葡萄酒产品产地、品种区域风格特征,提高产品品质,需要进行产区划分和生产管理法规、标准建设。对葡萄酒产区划分,建立产区及产品分级制度,国际上已有成熟的经验,山东现代葡萄酒生产也有百余年历史,近三十余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已有近二百家各种类型的葡萄酒企业分布在全省各地。山东地处中国东部,有15多万平方公里,沿海、内陆地形、土壤、气候差异较大,根据葡萄栽培经验,几乎全省各地都可以找到适合酿酒葡萄栽培的生态区域。半岛地区发展葡萄酒相对成熟外,以济南、泰安、枣庄为轴线的鲁中南山区也开始发展葡萄酒产业,鲁西、鲁西北黄河故道也曾成功栽种过酿酒葡萄。现在,内陆地区许多地方有发展葡萄酒的愿望,通过产区划分基础性工作开展,能动地引导全省葡萄酒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即便是山东半岛地区,土壤、气候生态环境也存在差异,也有进一步细分的必要,进一步引导小产区优质、特色产品生产,突出产品差异化,增强产品竞争力。

  推进山东葡萄酒产区划分工作,突出产品产地特征,针对具体产区的生态条件和产品定位,满足优质葡萄栽培自然、生态和人文需求,实现优质葡萄持续生产目的,稳定葡萄与葡萄酒质量和风格,需要制定产区生产管理技术规范,建立产区保护法规、产区与酒庄分级标准等,是提升山东葡萄酒国际市场竞争综合实力的战略任务。这项工作的开展需要集成政府、大学、科研机构资源,在现有企业基础上,开展基础性研究工作。

  5、创新葡萄酒消费文化和营销模式

  借鉴欧洲葡萄酒文化推广经验,立足中国消费者饮食习惯,从中国葡萄酒产业实际出发,创新性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葡萄酒消费文化体系,倡导健康饮酒、饮健康酒的消费理念,培育未来潜在消费群体,引导消费新鲜酒,是葡萄酒产业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创新葡萄酒销售模式,线上线下结合,构建网络时代营销新组合,建立互联网时代葡萄酒销售服务体系,发展葡萄酒电商和物流,更加方便消费者消费葡萄酒。规范葡萄酒文化旅游服务体系,引导葡萄酒文化旅游消费。众所周知,酒庄投资回报周期长,已建成酒庄应创新经营,渡过初期困难关口,加快新酒消费市场开发和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改进旅游服务条件,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增加营业收入。在酒庄建设中,为满足生产和文化旅游需求,酒庄主题建筑风格、葡萄园规划、酒庄酒生产及观光旅游各功能要素等定位问题应引起企业高度重视。

  四、2016年协会计划开展的几项重点工作

    2016年协会工作基本思路:立足产业,为政府和企业提共有效服务,面向“十三五”,针对政府关注、会员企业关心的共性问题,组织社会资源主动开展工作。考虑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积极配合政府做好山东葡萄酒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起草工作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届十三次会议精神,系统分析葡萄酒产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深入研究山东葡萄酒产业现状,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广泛征求意见,使规划方案更加符合山东葡萄酒产业发展实际,切实发挥规划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

  2、开展产区划分与法规建设

  组织启动山东葡萄酒产区划分工作,联合大学、科研机构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产区划分框架意见;联系政府有关机构,选择个别产区开展产区保护法规建设调研工作,撰写出具体产区法规建设调研报告。

  3、开展葡萄酒文化建设与宣传推广,引导地产葡萄酒的消费

  组织启动具有民族特色的葡萄酒消费文化体系建设,联合大学、社会有关方面,构建民族特色的葡萄酒消费文化体系框架;同时联系科协在酒庄设立科普教育基地,并建立基地评价体系;组织开展山东本土葡萄酒新酒品鉴活动,引导消费“新酒产品”。

  4、继续组织开展葡萄与葡萄酒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从业人员技能水平

  一方面面向会员企业开展专项技能培训,另一方面面向高校(葡萄与葡萄酒专业),架起与会员企业的桥梁,促进高校在葡萄酒企业建立实践基地,提升潜在职业劳动者的实践技能。

  5、组织山东葡萄酒企业(会员)共性关键技术难题调研活动,编写调研报告,联系大学、科研机构进行技术攻关。

  6、加强协会自身建设,改革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增强服务能力和服务动力。协会秘书处探索岗位管理,进行岗位设置,明确岗位目标责任、试行聘用合同制。继续做好日常工作,办好协会网站、内部期刊,提高信息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