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种植、葡萄酒的生产及营销在国内技术型培训是空白

中国的葡萄酒产业链客观上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宁夏自治区作为西北内陆欠发达省份,现有的酿酒葡萄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50多万亩。这意味着新加坡国土面积的一半或香港的三分之一,比过澳大利亚知名产区巴罗萨的三倍多。在烟台光光其下属县级市蓬莱在2010年的普通种植面积就大15万亩,什么概念呢,蓬莱十分之一的土地拿去中葡萄了。而且各葡萄酒产区的葡萄种植还在呈上升趋势。比如宁夏计划到2020年,宁夏的葡萄种植规模预计要扩大到100万亩。而如果这个规模实现的话,就单宁夏的葡萄种植面积已经直逼法国的波尔多了。不断壮大的葡萄种植让产业遇到技术瓶颈。现有的公司加农户的形式,是公司派出人员指导散户农民进行种植,未来中国葡萄酒要升级,葡萄种植需要比农民更专业的蓝领工人来辅益,最终走向替代。还有葡萄酒的品鉴,现在几乎由国外的机构及葡萄酒渠道商垄断了。中国葡萄酒品鉴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由于课程体系、品鉴话语几乎是国外进口的,本地葡萄酒的品鉴被淹没了。未来中国国产葡萄酒要升级换代,葡萄酒品鉴的中国语境应该去发展。而笔者认为扎根于本土的葡萄酒职教责无旁贷。葡萄酒职教可以在与境外品鉴教育机构合作的基础上争取到国家劳动部门的技术认定支撑。同时在根据进口葡萄酒的品鉴培养上跟进国产葡萄酒的品鉴,培育开发出中国声音。现有的国内几所葡萄酒学院从学术上具备从本科到博士的培养体系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原因很简单,重理论而缺乏实践。而且中国的本科教育常常有个弊病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时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

  国内的葡萄酒历史不长,经验有限。一个行业做大,客观一定会需要相应的实践技术人才培训体系,这个发达国家已是既定事实。远的不说,澳洲的职业学校(TAFF)在每个州都有,这是澳洲培训蓝 领工人的主要机构,这其中就包括酒水服务、葡萄种植及酿酒等实用课程。很多进入葡萄酒行业的往往先从TAFF课程学习开始。我觉得未来在中国在葡萄酒行业里,类似于澳洲的TAFF职教是一个空白。笔者认为葡萄酒职教要做出自己特色关键在课程设计和师资上。课程体系可以考虑与国外院校合作引进教材及课程体系的模式来 优化,当然引进的同时要适当的本地化。例外还应该在两种师资上做出特色。一是固定的教学师资,二是实践性师资。固定的教学师资在传统建立了葡萄酒学院的本 科院校已经有了积累,职教学院可以从中引进。但是考虑葡萄酒在中国发展时间不长,适当的吸收留学归国人员甚至国外师资会有很好的效应,留学师资有利于引入国际 课程本地化改造,同时通过海归与本地人才的互动,国际与本土可相得益彰。我觉得还有一个大关键是实践性师资。我所说的实践性师资是指为学生提供书本之外的 实践性的指导。这种师资不一定是全职的,可以是与企业合作。这个在国外已经很成熟了,比如笔者有一美国朋友在澳大利亚巴罗萨(Barossa)经营一家酒庄,美国有个高校的酿酒专业 找到他对接合作,每年大学会派出几位学生取道他的酒庄与他跟班实践。当然这种成本显然很高。而且局限于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工作签证上的繁难,不是很现实。但我认为比较可行的是,在发展之初可以考虑更经济的衍生模式。比如把酿酒师请到中国来进 行实习指导。甚至更为经济的一种方式是,可以是学院与中国合作企业利用中国与南半球国家的季节差共同请飞行酿酒师来指导中国企业酿酒,学院学生则择机跟班实习。这样企业效益有了,职教学院也培养真正动手的学生的目的也达到了。

  笔者认为葡萄酒职教学院还可以拓展葡萄酒关联产业的人才培养。国外无论是研究 还是实践都表明葡萄酒具有产业乘数效应,也就是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食品、旅游、奢侈品等关联产业的发展。但是上述这些产业也已经是在各地遍地开花, 宾馆、酒店、旅游地产、乡村游、游艇会等等五花八门。咋看起来,没有新意。我觉得国内是过度炒作硬件设施建设,但缺乏软件及细致的服务型人才去服务这个消 费过程。职教可以做这方面的可行性分析,挖掘人才空白处。这些都是在服务国内富起来的权贵阶层和高级白领,这些产业也是新兴的产业,在未来应该是有市场 的,而市场在发展,权贵的消费也会跟着成熟。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这个过程,我认为,国外已经过来的经验也可以借鉴。酒水与食品配搭、食材选择也成为一门技能。总部在意大利的全球慢食(餐)是一个全球推广有机精品高质生活方式组织,就把上述理念诉求与人才培训进行很好 的嫁接成立了一所烹饪大学。未来职教可以考虑引入这些发达国家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