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十年,中国葡萄酒产业链任何一个利益商都需要思考如何转型抓住新机遇

我认为中国葡萄酒产业链有以下变化需要关注,下一个十年,中国葡萄酒产业链任何一个利益商都需要思考如何转型抓住新机遇。

  第一、中国葡萄酒产业已从销售竞争转到生产性竞争。前十年是销售端“忽悠”消费者的时代。而未来十年,消费者的成熟,会意味着竞争的产业链由以前的批零(包括进口)前移到生产端包括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这里呈现两个有意思的现象。第一是中国走出去到全球搜罗收购国外酒庄。这里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国葡萄酒巨头的实业型投资,包括中粮长城和张裕都加入了这个行业,全球都有它们零星忙碌的身影。另外一拨人是名人跟风性投资,比如姚明投资美国酒庄,赵薇出手法国酒庄等等。真正搅动市场的也只是前一种,后一种投资兴许只是昙花一现,应景现象而已。第二是全球葡萄酒巨头落地中国圈地种葡萄酿酒。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这是不争的事实。早在2008年,全球酒业大鳄保乐力加(Pernod Ricard)就在宁夏租赁了大片葡萄园,在宁夏贺兰山(Helan Mountain)主产区酿造葡萄酒,专攻中国市场。现在全球高端奢侈品集团路威酩轩(LVMH)也在宁夏建厂,用当地葡萄酿造其第一款中国气泡酒。罗斯柴尔德男爵拉菲酒庄(Château Lafite Rothschild)也进驻烟台圈地种植葡萄酿酒。现在深度进入到中国的酒企大鳄基本是法国的酒业集团。澳大利亚开始在发力,据说澳酒业巨头阙哲瑞集团(Treasury Wine Estates)也在中国找地。以上国际巨头进入中国的方式几乎都是与中国国产酒庄合作方式,在中国现行的土地产权制度下,这也是唯一可行的方式。我预见在未来的十年,中国国产葡萄酒巨头布局世界和国际葡萄酒巨头进入中国将是两条并行不悖路径。随着葡萄酒全球消费重心的东移,以及中国葡萄酒消费者的成熟,葡萄酒的生产性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国作为一个葡萄酒生产大国已经要开始在世界彰显自己的地位。中国有丰富的风土人文,气候及环境的多样性,这是葡萄酒产业的天然环境,有深度挖掘的潜质。

  第二、中小规模进口葡萄酒生产商需要转型从简单出口到落地中国。未来中国葡萄酒行业将洗牌,大的更大,小的更小。合资合作性葡萄酒大企将在中国大行其道。刚刚讲到,国际葡萄酒巨头有产业资本及行业认同形象,能够深度进入中国,而不是简单的出口葡萄酒到中国。现有中小规模进口葡萄酒生产商将面临更大压力。我认为未来中国葡萄酒市场对于中小规模的进口葡萄酒商存在很多变数。首当其冲就是中国国产葡萄酒发展是一个不好预估的变量。中国本土的葡萄酒生产巨头地位应该不会有太大变化,中国地方政府正在大力发展精品高质量型的酒庄,但是本土中小型酒庄基本是属于初创型。以烟台蓬莱为例现有葡萄酒庄在五六十家左右,将来规划是一百多家。增长近一倍,这些酒庄大部分应该属于中小型。对这种成长性酒庄而言资金和技术经验都会是瓶颈。而鉴于地方政府的扶持力度,资金或好解决,人才和技术经验却未必。中国葡萄酒的本土性技术和经验还属于初级积累加引进型。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酒企会寻求与国外合作。与国外平行规模生产商对接合作形成双赢利益共同体。中小规模进口葡萄酒生产商需要更好的理解消化中国市场,现在走的道路是与中国的渠道商合作,走简单的出口供货合作,进口商一走,进口葡萄酒是上了渠道商的渠道里,但产品往往迷失在中国的渠道商数以万计的全世界的葡萄酒品牌海洋里。渠道商是不是真正的理解了进口产品,谁也不知道也无法知道。未来十年中小规模的进口商可以选择成长型的中国中小生产商合作。输入技术经验,共同开发酒款,里中国酒庄的人脉输出自己的产品,形成深度合作型的利益共同体。

  美国和中国一样,是全世界为数不多不需要思考出口葡萄酒市场的国家,因为本土市场已足够强大,强大到它们“哥俩”几乎没有精力去思考国际市场。而除此之外无论新旧世界不论法国澳大利亚,未来中小型葡萄酒生产商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将会日趋白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