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葡萄酒业的特点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量小、质优、价高

新西兰目前仅有543个酿酒商,葡萄种植面积2.5万公顷,2007年总产量为1.48亿升,不到全球产量的1%.不过,新西兰葡萄酒却以优质、纯净和口味独特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为它带来声名的主要是白苏维翁,这一葡萄品种原产法国波尔多,以青草气息甚至“猫尿味”著称,在新西兰栽培后却增加了迷人的水果香气,成为新西兰葡萄酒在国际市场上的“名片”,占到出口量的3/4.其他如黑比诺(Pinot Noir)、霞多丽(Chardonnay)、美乐(Merlot)、灰比诺(Pinot Gris)、雷司令(Riesling)等品种也有上佳表现。英国《Independent》杂志曾评价说,新西兰葡萄酒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平均质量”。

  在国际葡萄酒界,欧洲传统的生产大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等被称作“旧世界”,美国、澳大利亚、智利、阿根廷和南非等新兴产区则被称为“新世界”。在新世界中也只能算一个小个子“新兵”的新西兰,尽管出口量不到1亿升,但平均价格却达到6.11美元/升,仅次于法国。   

  与新世界生力军、号称“世界第九大葡萄酒出口国”的南非相比,新西兰的年出口量不到南非的1/4,收入却相当于南非的88%.如果与近年来葡萄酒业发展也十分迅速,号称要做“第二个智利”的中国相比较,则目前国内三大品牌长城、张裕、王朝的年收入加起来,约为8.17亿美元,只大致与新西兰2007年的葡萄酒总销售额(12亿新元,约合8亿美元)相当,而这3家“大公司”的年产量合计超过2.2亿升。

  “在英国,我们所有的葡萄酒都属于10美元/升以上的市场,这部分市场大约占总体市场的25%,而我们在其中的份额是13%.”在奥克兰采访新西兰葡萄种植兼葡萄酒酿造者协会(New Zealand Winegrowers,简称NZW)的全球营销总监克里斯 . 约克(Chris Yorke)时,他颇为自豪,“所以,我们的确是一个高端品牌”。

  新西兰位于南纬34~47度之间,从北到南的跨度有1600多公里。它四面环海,气候凉爽多雨,按说并不适合葡萄生长,但它的西海岸有一系列高山,挡住了太平洋上的西北风,所以在山的东麓出现了一些适宜栽培特别品种葡萄的地块。南岛东北端的马尔堡,北岛中部东海岸的鹰湾(Hawkes Bay)和吉斯伯恩(Gisborne)地区是三大葡萄酒产区,而位于南岛底端的中央奥塔哥地区是世界上最靠近南极的葡萄种植区。日照最充足的马尔堡,产量占到全国一半以上,用于出口的葡萄酒更是占到全国的3成。

  “在山脚下的问题是,昼夜温差大,这就意味着葡萄的生长期很长,两倍于澳大利亚。这样,你的葡萄酒可能会有独特而完美的味道,但遇到浓雾和雨水的风险也增加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500多家酒厂的产量只相当于澳大利亚一家的原因。在经济上,这意味着成本会很高,所以我们只能生产高档酒。”克里斯解释说。

  另一方面,“新西兰是一个小国家,所有产品都是出口导向型。当我们一开始生产葡萄酒的时候,就有着全球市场的思维。”尼尔说。确实,尽管新西兰的国内葡萄酒市场也一直在增长,2007年更达到创纪录的5100万升,但其人均年葡萄酒消费量已经高达12.2升(是中国的24倍),再增长的空间极其有限。

  这两大因素促成了新西兰葡萄酒业的定位。从一开始,新西兰就十分清醒地放弃了“新来者”比较容易进入的散装酒市场,只做中高档瓶装酒。但要让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接受名不见经传的新西兰葡萄酒,还需百倍的坚持和巧妙的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