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葡萄酒文化比较

要定义“葡萄酒文化”,先得定义“文化”。《大英百科全书》收录了关于文化的定义一共166条,英国学者威廉斯(Williams)说过:文化一词是英语中最复杂的二、三个词之一,我想它也是中文里最复杂的词之一,要不怎么高举着酒文化大旗的双手下,见到的往往是伸向消费者荷包的第三只手,而葡萄酒文化的定义却遍寻不着呢?无奈之下,我只好不自量力来给葡萄酒文化下一个定义:所谓葡萄酒文化,就是与葡萄酒相关的法典,制度,传说,风俗习惯,礼仪礼节,语言文学,典章故事,以及其所带来的心理反射和联想的总和,它不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等精神层面,还包括所有相关的物质对象。

    中西葡萄酒文化的比较,是一件有趣但费力的事。“比较文化”这门学科在文化交流的激荡期会成为一门显学,比如辜鸿铭,钱钟书,都是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成就其学问。因此, 作为“比较文化”下的子学科,“比较葡萄酒文化”当然也大有可为。
吉尔特.霍夫斯塔德(Geert Hofstede)发现,文化差异体现在四个维度上: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和集体主义(collectivism);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男性主义(sexism)和女性主义(feminism)。在此我们不妨以这四个维度来比文章来源于中国红酒网较一下中西葡萄酒文化的差异。

    中国的葡萄酒文化显然是集体主义的,讲究的是呼朋引伴,开怀畅饮。而西方的葡萄酒文化更为侧重个人主义,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既有群聚而饮,也颇多浅尝独酌;二是产品多样化,个性化,突出酿酒师的作用。

    中国葡萄酒文化的权力距离大,表现在饮酒礼仪上,就是尊卑、长幼、主客、亲疏分明,一旦破坏距离,就会天下大乱。而西方葡萄酒文化的权力距离较小,更为率意随心。

    中国葡萄酒文化是低度不确定性规避,表现在葡萄酒的法制法规不健全,消费者对市场的乱象不以为然,即便对“山野葡萄酒”这种假酒也处之泰然,产品忠诚度低。西方葡萄酒文化是高度的不确定性规避,法制健全,产品忠诚度高,一旦碰到“疯牛病”那样的事,反应很大。

    中国葡萄酒文化是偏男性主义的,“醇酒美人”都不过是男人舒怀、消愁的玩物。而西方葡萄酒文化更多加入了女性主义的因素,偏于中性。

    以上对中西葡萄酒文化的粗略比较还有诸多未涉及之处,文化的维度也还有其它的构架。此外,还可细化为对中法、中意、中美、中澳等葡萄酒文化的比较。

    当然,中国现代的葡萄酒文化还不是一个成熟的文化,还在不断地吸收、融合、发展。假以时日,中国的葡萄酒文化必然会以自己独有的特色为世界葡萄酒文化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